1911年瑞典的眼科學家Gullstrand發明了著名的眼科檢查儀器裂隙燈,1920年vogt加以改進,讓其功能更加完善,也就是今天裂隙燈藍本。
1950年中國開始著手研制裂隙燈,1967年上海醫用光學儀器廠率先成功。同年蘇州醫療器械廠亦成功的設計制造出了裂隙燈,并且在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成為中國裂隙燈的主要生產廠家。再此期間該廠還推出了135膠卷的照相裂隙燈。由于膠卷的沖洗技術在眼科乃至醫院范圍內不能掌握,其出片時間嚴重滯后,制約了膠卷照相裂隙燈的發展。僅在眼科醫學研究、論文編撰方面少量應用。而臨床上人們一直沿用著眼睛觀察、手寫報告的檢查模式。
近視眼為何需要做裂隙燈顯微鏡檢查?
當用彌散照明法時,利用集合光線,低倍放大,可以對角膜、虹膜、晶體作全面的觀察。
當用直接焦點照明法時,可以觀察角膜的彎曲度及厚度,有無異物及角膜后沉積物,以及浸潤、潰瘍等病變的層次和形態;焦點向后推時,可觀察到晶體的混濁部分及玻璃體前面1/3的病變情況;如用圓錐光線,可檢查房水內浮游的微粒。
當用鏡面反光照射法時,可以仔細觀察角膜前后及晶體前后囊的細微變化,如淚膜上的脫落細胞、角膜內皮的花紋、晶體前后囊及成人核上的花紋。
當用后部反光照射法時,可發現角膜上皮或內皮水腫、角膜后沉著物、新生血管、輕微瘢痕,以及晶體空泡等。
當用角鞏緣分光照明法時,可以發現角膜上極淡的混濁,如薄翳、水泡、穿孔、傷痕等。
當用間接照明法時,可觀察瞳孔括約肌、虹膜內出血、虹膜血管、角膜血管翳等。同時裂隙燈顯微鏡還可以附加前置鏡、接觸鏡及三面鏡等,配合檢查視網膜周邊部、前房角及后部玻璃體,經雙目觀察更可產生立體視覺。
所以,通過裂隙燈顯微鏡檢查,可識別配戴軟性角膜接觸鏡的禁忌證,為配戴者選配恰當的軟性角膜接觸鏡。